秋日里,暖陽靜靜灑在茂密的楊樹林上。78歲的依馬木·麥麥提跟兒子艾斯卡爾·依馬木走在林子里,拍拍這棵,看看那棵,眼里滿是慈愛。
這里是柯柯牙。打開中國地圖,柯柯牙位于新疆阿克蘇地區(qū)溫宿縣,處在“死亡之?!彼死敻缮衬本?。20世紀80年代,一場敢同黃沙爭高下、不向荒漠讓半分的全民植樹造林“大會戰(zhàn)”,就從這里開始。
一年接著一年干,一代接著一代干。
如今,柯柯牙的一抹翠,已經(jīng)蔓延出阿克蘇的連片綠,成為我國“三北”防護林工程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阿克蘇地區(qū)累計造林8885萬株、518.4萬畝,國土森林面積從2012年的1340萬畝增至1733萬畝,蹚出了生態(tài)林、經(jīng)濟林、景觀林“三林共建”的有效治沙模式,成為美麗中國的生動注腳。
荒原植綠:越是艱難越向前
從烏魯木齊出發(fā),向南,飛越天山,連綿雪山之下,阿克蘇紅旗坡機場逐漸清晰。機場不遠處,大片大片的果園綠意正濃,質(zhì)量上乘的阿克蘇冰糖心蘋果,就產(chǎn)自這里。
而在40多年前,別說冰糖心,這里連個像樣的果園都沒有。春天,往往是從一場沙塵暴開始的,然后,是一場又一場的風沙。“老百姓過得苦啊,常常是一碗米飯半碗沙?!备浾呋貞浧疬@段往事,現(xiàn)年89歲的阿克蘇地委原書記頡富平眼里淚光閃爍。
前人也不是沒想過辦法。
從清朝末年到民國時期,當?shù)囟荚鴩L試墾荒造林,最后沒種活幾棵,經(jīng)常是“春種一片樹,秋收一捆柴”。
千難萬難,總要有人迎難而上。頡富平跟地委班子反復研究討論后認為,柯柯牙是主要風沙源,拿下柯柯牙,就有可能拿下防沙治沙主動權。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上圖為20世紀80年代末,柯柯牙群眾用石頭鋪設防滲渠(資料照片);下圖為2023年9月1日拍攝的柯柯牙灌溉渠(新華社記者李響攝)。新華社發(fā)
當時,植樹造林面臨“三無一缺”——無項目支持、無工程資金、無勞動報酬、缺大型機械設備。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阿克蘇發(fā)動各族干部群眾自備工具、自帶干糧,走進柯柯牙、扎根柯柯牙。
毫無生機的亙古荒原,沸騰了起來。
苦干不盲干,實干不蠻干。種樹,先得有水。1986年4月,一支由250多人組成的修渠隊伍開進柯柯牙,短短4個月硬是修成一條長16.8千米、配有505個橋涵水閘等設施的防滲渠系。如今,清冽的天山雪水依然在這條水渠流淌,一排排新疆楊如哨兵般挺立在道路兩側。
9月1日拍攝的柯柯牙路和柯柯牙灌溉渠(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然后是地??驴卵赖狞S土在鹽堿作用下堅硬如磐石,推土機來來回回也只能留下幾道白印子,有的地方甚至只能通過爆破“轟開”地層。這還不夠,為了讓土地平起來、軟下去,人們嘗試抽水泡地,灑水車來回澆灌后再平推。哪知土層越來越粘,一些灑水車陷在了地里動彈不得。最終人們用鐵锨、錘子一點點砸,總算完成了最初2000畝的林帶平地任務。
要擺脫“年年種樹年年荒,年年種樹老地方”的魔咒,還有件重要的事——壓堿。阿克蘇各族群眾和專家想了許多辦法,有開溝挖渠排水壓堿的,有替換農(nóng)田良土的……經(jīng)過多次的嘗試、失敗、再嘗試,土壤鹽堿含量終于降到了適種區(qū)間。
8月30日,柯柯牙林管站第一任站長依馬木·麥麥提漫步在他當年種下的樹林里。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學園藝出身的依馬木·麥麥提,是柯柯牙林管站第一任站長。他深知,種樹不易,養(yǎng)樹更難。
“我就一個想法,不能把這些樹給養(yǎng)死了?!币礼R木說,他和同事們吃住在造林工地,挎包里裝著施工圖、手電筒和馕,每天走二三十公里,忙著給林地澆水、施肥、管護。餓了,就把馕丟在渠水里泡軟了吃一口;困了,就裹著棉大衣在地埂上瞇一陣。
兒子艾斯卡爾·依馬木說,父親很少回家,每次回來都灰頭土臉、胡須滿面?!坝写位貋?,家里的狗都不認識他了,沖著他吼?!?/p>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9月1日拍攝的柯柯牙景色(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鉚足干勁,接續(xù)奮斗??驴卵?,完成了從“沒有綠”到“一抹綠”再到“連片綠”的綠色蝶變。1996年,柯柯牙被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資源保護委員會列為“全球500佳境”之一。
以林養(yǎng)林:蹚出治荒新路子
走進溫宿縣柯柯牙鎮(zhèn)英沿村的一處核桃園,記者看到,熟得裂開口的核桃青果沉甸甸掛滿枝頭。趙武中和木合旦·吐爾迪走在地頭,查看果情。
8月29日,在溫宿縣柯柯牙鎮(zhèn),“核桃兄弟”趙武中(右)、木合旦·吐爾迪在他們經(jīng)營的核桃園里查看核桃生長情況。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他倆是遠近聞名的“核桃兄弟”。20多年前,趙武中經(jīng)朋友介紹,從四川老家來到阿克蘇,免費承包了35畝荒地種核桃。起初,因為不懂技術,樹苗成活率很低,加上碰到災害天氣,損失慘重。就在他打算放棄回老家時,木合旦主動借錢給他,還教他技術,幫他渡過難關。兩人此后互幫互助、共同增收。
這樣的故事并不少見。生態(tài)林護經(jīng)濟林、經(jīng)濟林養(yǎng)生態(tài)林,在阿克蘇地區(qū),這是可持續(xù)防沙治荒的重要一招。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上圖為2006年,人們在柯柯牙植樹造林(資料照片);下圖為2023年8月30日拍攝的柯柯牙一處經(jīng)濟林(新華社記者李響攝)。新華社發(fā)
結合當?shù)鬲毺氐乃凉鉄豳Y源,當?shù)卣菩幸粤止麡I(yè)為主的“誰建設、誰管護、誰投資、誰受益”荒漠綠化造林模式,積極引入社會力量,在防護林網(wǎng)中套種蘋果、核桃、紅棗等經(jīng)濟林,延續(xù)生態(tài)成果。
再過不久,付毅文一家承包的30畝“紅富士”果園將迎來豐收。“一開始是年年種、年年死、年年補?!彼嬖V記者,2007年剛承包果園時,因為原土地鹽堿重,要換掉土層,“每天五六十個工人忙活,光第一年就投入近百萬元”。
“人不騙果樹,果樹就不騙人?!爆F(xiàn)在,除了果園,夫婦倆又承包了30畝林地,兼營農(nóng)家樂。
從過去引進外地果樹品種和技術,到如今實現(xiàn)苗木本地化,在科研技術人員努力下,育苗、嫁接等技術領域不斷取得突破,助力林果業(yè)發(fā)展成為阿克蘇地區(qū)優(yōu)勢產(chǎn)業(yè)。
如今,經(jīng)濟林已占整個柯柯牙綠化工程的86%,實現(xiàn)了生態(tài)效益、經(jīng)濟效益、社會效益良性互補。截至2022年,阿克蘇地區(qū)特色林果種植總面積達到450萬畝,農(nóng)民人均林果收入5669元,占農(nóng)民人均純收入的26.25%。
中國林科院首席科學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長盧琦說,經(jīng)過幾十年治理,中國荒漠化防治已實現(xiàn)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根據(jù)不同地域、不同條件,探求不同良方,實踐證明,柯柯牙模式行之有效。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新疆柯柯牙荒漠綠化衛(wèi)星遙感圖(從左至右分別為1986年、1996年、2006年、2012年、2022年)。新華社發(fā)
向美而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阿克蘇市龍?zhí)逗珗@房車營地里,??恐S多來自外省的房車。昔日阿克蘇人民風餐露宿斗荒漠的地方,已然變身網(wǎng)紅露營打卡地。
在柯柯牙紀念館,有這樣一組數(shù)據(jù):1986年至2005年,柯柯牙荒漠綠化工程完成造林15.18萬畝;2006年至2012年,完成造林11.79萬畝;2013年至2020年,完成造林93.29萬畝。
8月31日拍攝的阿克蘇市區(qū)景色(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進入新時代,阿克蘇生態(tài)治理的腳步加速向前,生態(tài)治理的內(nèi)涵更加豐富、方式更加精細。
以柯柯牙荒漠綠化工程為示范引領,自2015年起,阿克蘇地區(qū)相繼規(guī)劃實施了阿克蘇河流域、渭干河流域、空臺里克區(qū)域“兩河一區(qū)”以及艾西曼區(qū)域生態(tài)修復和荒漠化治理等多個百萬畝生態(tài)治理工程。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上圖為1986年,推土機在柯柯牙進行平地作業(yè)(資料照片);下圖為2023年9月1日拍攝的柯柯牙景色(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李響攝)。新華社發(fā)
去年11月,溫宿縣環(huán)城坎坡生態(tài)修復工程啟動?!斑@是柯柯牙工程最難綠化的部分?!敝钢惶幎盖偷狞S土坡,溫宿縣環(huán)城坎坡生態(tài)修復工程項目負責人李鵬告訴記者,從高空看,這段裸露地帶綿延近10公里,就像橫亙在溫宿縣城和柯柯牙之間的一道黃褐色“傷疤”。
施工人員進行地形改造加固,引入滴灌帶,種下植物20余萬株。3到5年后,“傷疤”會消失,綠色會連成一片。
“從戰(zhàn)天斗地求生存,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tǒng)治理,阿克蘇在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卑⒖颂K地委書記吳紅展說,高質(zhì)量發(fā)展必須是綠色發(fā)展,下一步,還要進一步寫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篇大文章。
文字記者:李自良、鄧玉山、劉紅霞、李響、潘瑩、宿傳義
視頻記者:宿傳義、劉紅霞、李響、潘瑩
海報設計:姜子涵
編輯:劉嵐?jié)?、戚文娟、侯幫興、鄔金夫
統(tǒng)籌:郜新鑫、曹江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