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内容创新、样式创新、技术创新是城市夜间文旅升级、持续提升大众夜间出游意愿及满意度的几大路径
花晖
如果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把夜间文旅活动定义为季节的产物,那么,怎样的城市有自信在寒冷的冬夜里继续这种热情洋溢的活动?最近的上海,黄浦区外滩源、静安区安义路、浦东新区前滩地区、杨浦区大学路等,各种迎新市集、限时夜巷熙熙攘攘;热门戏剧、电影的夜间场次一票难求……夜间文旅已成为城市用以促进文化展演多样化、开拓文化消费新路径、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场景。尤其是在冬夜,它如何温暖人心、如何释放城市B面的潜力与活力,是一座人文城市需要思考的重要命题。
夜间文旅 与城市发展的互动
默里·梅尔宾在《夜如边界》一文中,将时间与空间视为物种所占生态位的两大部分,进而提出了一系列有趣的观点:全天候活动于19世纪前,在人类行为中并不多见,直至以煤气灯为先驱的人造光源划破黑暗的边界,紧接着科学技术的种种进步在不同范畴打破利用时间的限制,不分昼夜的工厂、超市、餐馆、交通开始逐步重塑城市运行的样貌。掌握扩展到黑暗的时间,代表着人类地理迁移后的一种新维度延续。
由此,夜晚成为城市化进程的新前线,24小时城市的概念迅速得到广泛认同,其意义在于:空间增量有限的前提下,时间成为城市发展扩容提质的战略资源。为解决传统工业时代“朝九晚五”模式带来的中心城区夜间空心化,伦敦于20世纪70年代率先提出“夜经济”构想,并初步形成包含酒吧、餐厅、小规模夜市在内的1.0模型。
问题在于,如何找到一个支点撬动城市夜间的全面繁荣?一个为人津津乐道的例子是重庆洪崖洞的焕然新生。2005年,重庆市政府对洪崖洞展开全面改建,充分利用了当地吊脚楼建筑群层层叠叠、沿山而起的悬挑设计,融合流光溢彩的霓虹灯光,打造出魔幻现实主义的巴蜀文化地标。每逢节假日,敢问谁的朋友圈里刷不到九宫格的重庆夜景?
可见,为了应对24小时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深度挖掘与开发城市文旅要素成了破题的关键,因而在当下绘制理论地图时,夜经济常常被纳入文旅经济的子集。对于夜间文旅与城市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一系列共识可以总结为:基于民俗风情、地方特色,构建引人入胜的城市夜间叙事,塑造鲜活立体的城市形象;吸引更多的创新与创意人才,强化城市的多元文化代表性,提高城市吸引力;激活与增值城市公共空间,促进邻近社区的成长与创造力;丰富市民和游客的夜间活动,令城市生活物质富足、精神富有,大幅提升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但挑战仍在于避免同质化,以求脱颖而出。这便最终指向了文化之于城市B面的嵌入与重塑,而带有强烈本地标识兼具全球意识的创意城市营建模式,带来了一种可操作的2.0模型。
拉开城市舞台的夜幕
查尔斯·兰德里在其著作中为理想的创意城市描绘了肖像画:有着无可比拟的文化自信与自我认同,城中的雕塑与人们口中的传说都是她最宝贵的财富;博物馆、剧院、画廊、音乐厅为创意人士及普通百姓提供了易于进入且方便聚集的场所,你可以看到文化、媒体、学术工作者竭力推动着城市发展;世界性的文化交流与开放性的讨论环境,令各地的游人、艺术家、文化团体纷至沓来。
白天的创意城市就像多彩多姿的舞台,上演着永不停歇的节目,显然我们不希望舞台因夜色而落下帷幕。中国商务部给出的2024上半年的数据是,中国城市消费60%发生在夜间,在18时至22时的“黄金4小时”内,大型商场的消费额占比超过全天总营业额的50%。这也就要求我们为城市的夜间舞台,设计新颖且丰富的节目单。上海夜生活节是一个优秀的样本。自2020首办之年起,夜生活节便围绕“夜购、夜食、夜游、夜娱、夜秀、夜读”几大主题展开活动,具有创意且丰富多彩。过去几年中,我们看到了穿梭在霓虹灯下田子坊石库门间的Citywalk,BFC外滩枫径的“明日清醒”微醺市集,虹口“今潮8弄”里歌声掌声欢笑声声声不绝的各色现场表演,还有星罗棋布的不打烊艺术咖啡馆以及街角的深夜书店。
若我们将黑夜视为边界,那跨越边界的夜生活意味着从高速运转的城市节奏进入一种身心放松、沉浸于自我时间与私人社交的状态。而各种文旅活动令夜幕下的城市成为人们的舒适区。今年的上海夜生活节,首次尝试延续至4个月。如何去体验并理解夜上海、更上海?不妨先走一遭今年夜生活节的开幕式举办地——坐落于复兴公园内的INS新乐园。夜游这座市中心的老牌公园,你能深刻感受到上海层次丰富的夜间叙事——遛娃的夫妇、三五成群的老人、夜跑爱好者……夜色渐浓,众人逐渐散去,突然间一群群打扮时尚的年轻人涌了进来,汇集于INS新乐园这个电竞、音乐、餐饮、潮流综合体。
不分季节、不分区域,这样为生活注入活力的场景,在博物馆奇妙夜、动物园奇妙夜、体育运动夜中比比皆是。而公园季、露台季、水岸季等一批主题项目带来更多创意与惊喜,成为亮眼的夜上海品牌。以水岸季为例,围绕上海“一江一河”水岸复兴计划,浦东新区世博源、普陀区88部落、徐汇区西岸凤巢等35个沿岸特色地标被纳入水岸夜生活规划发展区。人们在静安区万象天地领略法国当代先锋互动艺术团队带来的光影装置《无限流动》,欣赏落日峡谷音乐会,体验落日城市营地,苏河湾俨然和INS新乐园一样,成为一个夜间文旅集聚区。
集聚区的形成,意味着夜间活动对于空间与时间的稳定占用,当继续保持并提升至更高的占用水平时,其聚集人气与资源的效应将进一步扩大。文旅部自2021年起开始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国家级夜间文旅集聚区,北京的东城区前门大街、西城区天桥演艺区,上海的外滩、新天地、徐家汇源等120个区块在第一批名单中,愚园路风貌街区、莫干山路艺术街区、夜虹桥潮流街区等则进入今年新增名单。
在以夜为媒、文化赋能、业态相通的夜间文旅2.0模型日益成熟、卓有成效之际,全天候城市管理、夜间城市宜居性、社区福祉等一系列新挑战接踵而来。在今年1月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一个重要论题便是“重新思考24小时城市:应对城市挑战与发展的夜间战略”,那么3.0模型该如何构建?
文化与多元产业融合
发展夜间文旅的全球性难题包括光污染、噪声污染、深夜交通与卫生,这亦再次指向了国际一流城市的综合管理能力。2019年上海便与世界接轨,设立“夜间区长”和“夜生活首席执行官”制度,开创国内先河,致力于打造环境友好型夜间城市。另一方面,夜间文旅如何惠及更多百姓、与毗邻社区如何实现互融互动,成为不断探索的方向。
节庆期间,上海针对夜间消费时段的商户,已发放千万级消费券。与此同时,在示范集聚区之外,深入日常商圈与居民区的中小型创意项目,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值得一提的是由上海市商务委与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携手推出的“夜次元”项目,其问世3年来,已形成了夜间文艺展演有机嵌入各类公共空间的鲜明特色。今年该项目以“夜道碰头”为名,进驻百联集团、复兴公园、美罗城、上海妇女用品商店、上海越剧院等地,不仅展演场所强调近距离地融入日常情景,所展作品亦强调关注城市生活、探讨观察与表现夜间城市的一切可能。
其中一项有意思的创作是位于思南时区画廊的《新媒体打印店》,在这里市民除了可以饶有趣味地解读墙面上喷绘的大量情绪符号,也可以在青年艺术家的讲座中了解与感受AIGC所带来的全新创作体验。吃好晚饭、夜里碰头,显然指向了一种更随意逛逛、更拉家常式的人际交流,一种融入百姓生活方式的艺术烟火气。
即使在寒冬,上海也别出心裁地开出限时步行街,将平日里车水马龙的街道变成周末时光里的限时步行街。前滩地区钱家滩路(前滩大道—耀龙路)将每周五15时至每周一4时设置为步行街时限,320米长的街区运用细节衔接城市文化空间与生活空间,用适宜的街巷尺度与创意美陈为市民构建出可互动、可漫步的邻里空间;杨浦区大学路也在双休日和国定假日全天开展限时步行街活动,举办主题市集、体育社群以及品牌共创活动,营造更加年轻、更有活力的生活新场景。
制度创新、内容创新、样式创新、技术创新是城市夜间文旅升级、持续提升大众夜间出游意愿及满意度的几大路径。放眼全国,苏州“游园今梦”之网师园夜游、武汉“夜上黄鹤楼”、洛阳龙门石窟之夜等年轻人纷至沓来的夜游项目无不如此。创意城市的夜间文旅极大体现着文化与多元产业的深度融合、时空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完善的城市管理,从而充分释放城市B面的活力,让城市的冬夜更温暖。